文|夏学杰股票配资精选
亚历克斯·莱利的《治愈黑暗》,让我想起了斯科特·斯多塞尔和他所写的《好的焦虑》。斯多塞尔是《大西洋月刊》总编辑,也是一位严重的焦虑症患者。从2岁开始,他就是个满心焦虑、充满恐惧、成天发抖的孩子,一惊吓就想逃、一紧张就想吐,心理治疗、药物控制,甚至酒精都无法完全纾解他的焦虑问题。斯多塞尔可谓久病成医,由于多年的亲身体会加上学习研究,他已堪称为焦虑疾病的“专家”了。斯多塞尔表示,“在过去的8年里,我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阅读上,阅读过去3000年中人们写下的数百万页关于焦虑的文字。”
同样,亚历克斯·莱利写作《治愈黑暗》一书,也是因为其迈向自我拯救之路。莱利是英国科普撰稿人,文章见于《新科学人》《BBC科学聚焦》等科技类杂志。他因家族遗传患有抑郁症,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他大量阅读,四处访谈,探索两千年来人类对抑郁症的理解、各种生理与心理治疗方法的兴衰以及更加注重个体特质的多样的未来。
莱利写作本书,也是他为摆脱药物依赖而做出的治疗研究探索。他写道:“我一直都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抑郁症。我们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抗抑郁药物和认知行为疗法?有没有什么更适用于我的症状的替代方案?与其通过反复试错来配给抗抑郁药物,我们能否在开处方之前就判断出谁会对某种治疗产生什么反应?抑郁症可以预防吗?未来是否会出现有效的新疗法?”
千百年来,希波克拉底、克劳迪乌斯·盖伦、阿维森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亚伯拉罕、亚伦·贝克等人提出过黑藜芦催吐法、放血疗法、静养疗法、催眠术、宣泄疗法、梦境解析、行为认知疗法、集体治疗、正念冥想、抽搐疗法、电休克疗法、脑叶白质切除术等无数工具,只为战胜那个吞噬过无数灵魂的黑暗深渊——抑郁症。在书中,莱利从两名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埃米尔·克雷佩林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写起,讲述了抑郁症的“前世今生”。
什么是抑郁症?在本书中,莱利认为,抑郁症结合了抚养方式、创伤、不稳定的财务状况、孤独、饮食习惯、行为方式、久坐的生活习惯、神经递质以及遗传,无法一言以概之。抑郁可以是轻度的或者重度的,也可以是复发性的或者慢性的,既有可能出现一次之后就销声匿迹,也有可能在整个成年生活中挥之不去。有人嗜睡,有人失眠,有人暴饮暴食,也有人因厌食而骨瘦如柴。
莱利还表示,抑郁症的治愈率也很高,无论是通过服用抗抑郁药、谈话疗法、电休克治疗,还是一些新型疗法,如体育锻炼、控制饮食以及服用致幻物质。有这么多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大部分患者都通过治疗恢复了健康的心理状态。
经过几十年的治疗和自我研究,斯多塞尔找到有效的治疗焦虑的方法了吗?斯多塞尔说:“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没有从根本上减轻这潜伏的焦虑,它交织在我的灵魂中,紧紧纠缠着我的身体,时不时给我的人生带来痛苦。随着时间的流逝,彻底治愈我的焦虑的希望已经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之和平共处的顺从感,是发现一种救赎,或者是发现我自己从经常颤抖的、崩溃的、神经质的碎片中得以缓解的好处。”
同样,莱利尝试通过跑步、冥想来战胜抑郁。莱利写道:“恶心感与困惑感消退之后,我慢慢注意到了自己的转变,就像我在2018年初第一次服用舍曲林时的感觉一样。我不再那么焦虑,心平气和了许多。我拥有了安稳的睡眠,我能静下心来读书写作,这两件事对一个作家来说是很重要的消遣,我不再觉得自己很失败。我得出的结论是,抗抑郁药物能够有效地治疗我的抑郁症,它们的存在让我如释重负。”
人生实难!人生永远不可能完美,必要的时候,我们会与命运以及困境和解。我们也会选择坚强,不在病魔面前缴械投降,正如莱利所言:“我们杀不死抑郁症,但配合治疗的话,我们能从抑郁症的阴霾之下生存下来。”
作者系书评人